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社會學新征程: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
- 2024-07-12
- admin
2024年7月5日至7日,在全國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喜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由中國社會學會主辦、哈爾濱工程大學承辦的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黑龍江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本次年會以“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社會學新征程”為主題,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重要發(fā)展目標與任務,深入研討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性闡釋和學術性表達,推進中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趙芮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員,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宋迎東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宇燕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大學“偉長學者”特級崗教授李友梅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研究員,黑龍江省社科聯(lián)副主席、黨組成員計世偉同志同志出席了大會開幕式。
宋迎東在致歡迎詞時表示,哈爾濱工程大學是一所有著光榮軍工傳統(tǒng)、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辦學特色的大學。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學校時的重要講話,為學校辦學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學校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確方向。學校社會學學科自創(chuàng)建以來,肩負著哈軍工文脈傳承、厚植人文沃土的發(fā)展使命。在未來發(fā)展道路上,哈工程的社會學一是要擦亮國防底色,重點加強國家安全領域問題研究,推動國內軍事社會學研究發(fā)展。二是立足工信特色,深入拓展數字化社會治理研究領域。三是依托地處東北亞、毗鄰俄羅斯的地緣優(yōu)勢,強化中東歐與俄羅斯社會思想文化研究。
趙芮在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以來,中國社會學始終與全面深化改革同頻共振,不斷以學科建設的豐碩成果響應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賦予中國社會學以新的歷史使命。中國社會學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持“兩個結合”,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立足時代和科技最前沿,拓展學科邊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推進中國社會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繁榮發(fā)展。
計世偉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中國社會學界的各位專家學者取得了明顯的研究成效。黑龍江省正在按照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開啟新時代振興發(fā)展和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新征程。改革發(fā)展任務越繁重就越需要智力支持,黑龍江省社科聯(lián)誠摯期盼來自全國各地的社會學專家學者加強對事關龍江振興發(fā)展的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推出更多對事業(yè)發(fā)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優(yōu)秀成果,為黑龍江省高質量發(fā)展匯智獻策。
張翼在致開幕辭時表示,社會學伴隨著改革開放浴火重生,老一輩社會學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新的歷史時期呼喚新一代社會學家繼續(xù)譜寫新的篇章。當前的中國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社會,工業(yè)社會的社會學已很難解釋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我們必須適應實踐的進步,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社會學,使國家治理更加有力地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這要求我們社會學人深入調查研究,推動社會學的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

開幕式由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嚴汝建主持。
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安全與東北振興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王愛麗主持主題演講環(huán)節(ji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宇燕以“百年變局中的世界與中國”為主題,討論了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的外交政策。他認為,當今世界正處于歷史時段變化疊加、全球問題日趨嚴峻、氣候變化問題突出、人工智能重塑世界引發(fā)的風險與挑戰(zhàn)的背景下,世界人口出現了數量及族群結構的變遷、大國力量對比發(fā)生深刻變化、國際形勢正處在新的動蕩變革期。面對百年變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進入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馮仕政教授以“實踐視角與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主題,討論了自主何以成為問題、實踐何以成為視角、實踐是個什么視角等三個方面的問題。他認為,從學理上看,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要求是學科本土化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發(fā)展階段;重視實踐,是社會學學科的基因,是社會學學科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和精神氣質,要立足真實的、鮮活的、粗礪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去觀察、把握、建設社會;做好實踐與自主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就要樹立實踐導向加強應用性、堅持實踐方法提高科學性、依托實踐土壤豐實人民性。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駿研究員以“人民城市:以公共空間為線索的考察”為主題進行了發(fā)言。他在論述習近平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城市社會學、社會空間理論和文化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社區(q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人民的政府信任、社會公平感、生活滿意度、社區(qū)歸屬感等諸多評價指標具有正面效用,指出公共空間也存在利用效率不高、吸引人群不多、本位主義不利、成本意識不強等問題,并從優(yōu)先公共性、注重多樣性、提高參與性、增強感受性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公共空間進一步體現人民性的治理方案,倡導社會主義空間生產與社會學知識生產的雙向促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劉亞秋研究員以“從田野到理論:邁向專業(yè)化的口述史研究”為主題,圍繞口述史料的田野特點、對口述史料的理論解釋、如何認識口述史方法的局限性及其應對等三個部分進行報告。她認為口述史資料具有自下而上性、自內而外性和主體間性,是訪談者與被訪談者共同制造的口述實錄,對口述史料的分析主要包括記憶和敘事兩種理論視角;面對口述史資料具有的“膚淺性”、證據價值被質疑、口述史訪談受制于記憶不穩(wěn)定性等不足之處,我們應當從方法和倫理角度出發(fā),在個人層面尊重口述者,在研究層面尊重我們所獲得的資料。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科處副處長張翼飛教授以“軍事社會學的傳統(tǒng)與社會理論的反思”為主題,從社會理論的發(fā)展取向、作為組織研究的軍事社會學、社會學面臨的當代挑戰(zhàn)等方面進行報告。他認為,面對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我們要關注戰(zhàn)爭與沖突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拓展社會學研究,從國家間體系視角分析軍事領域對國家形態(tài)的形塑,并拓展廣義的軍事社會學研究。
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委員,中國社會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的全體副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全國社會學教學科研機構、博士點、一流學科、一流專業(yè)負責人,以及論文入選本次學術年會的專家學者、青年學生等3700多人與會,并在兩天時間內在97個分論壇同時開展學術交流。本屆年會參會人數和分論壇數量,雙雙創(chuàng)中國社會學會歷屆年會的新高。
哈爾濱工程大學源自1953年創(chuàng)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七十載弦歌不輟,新時代奮進一流,哈軍工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煥發(fā)新的光輝。社會學學科自2003年創(chuàng)立以來,肩負著哈軍工文脈傳承、厚植人文沃土的發(fā)展使命,秉持“大工至善,大學至真”的校訓,踐行“忠誠、堅韌、團結、創(chuàng)新”的校風,克服地域、氣候和經濟等不利因素,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學科甫一創(chuàng)建,就得到社會學界的扶植與厚愛,逐漸匯聚了國內外知名學府的大批優(yōu)秀中青年人才;老中青三代學人在北國邊疆堅持播撒著社會學的種子。新時代與新征程昭示新使命,哈工程社會學人回應智能時代國家安全需求、發(fā)揮東北邊疆地緣優(yōu)勢,厚植學術底蘊,強化學術交流,培養(yǎng)“新文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力爭建設成為具有鮮明行業(yè)和地域特色的社會學研究重鎮(zhèn)。7日下午,年會閉幕式如期舉行。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童根興主持會議,張翼會長做大會總結。
會上為年會志愿者代表頒發(fā)了證書。一直以來,志愿者都是年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們熱情而忙碌的身影也已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今年哈爾濱工程大學組織了255名志愿者,炎炎夏日里,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注冊報到到會場布置,從迎接嘉賓到引導路線,從維護秩序到提供咨詢,在每一個崗位上努力奉獻的他們展現了哈工程學子們的卓越風采與專業(yè)精神。
閉幕式上,張翼會長宣布2025年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將由西南財經大學承辦,歡迎大家明年相聚蓉城!